台灣的腸躁症盛行率高達22.1%,每10個人就有2個有這個問題。雖然腸躁症不會致命,但伴隨著反覆性地腹脹、腹痛、便秘、腹瀉及排便習慣改變等,不僅會影響病人的生活作息及工作出勤狀況,還會降低病人生活品質,造成病人額外的心理壓力與負擔。
什麼是腸躁症?
腸躁症是屬於功能性異常的腸胃疾病,包括腹脹、腹瀉、便秘、腹痛等症狀交互出現。目前還找不出確切病因,但醫界一般認為情緒和壓力是誘發和惡化的因素。診斷標準是在過去12個月,至少有12週或超過12週感到腹部不適,反覆出現以下症狀:
- 腹痛或肚子脹氣,上完廁所就改善。
- 排便次數改變,如便秘(每週多於3次)或腹瀉(每天多於3次)。
- 大便形態改變(硬塊、稀軟便或水便)。
- 排便的情況改變(需要用力解、有急迫感或覺得解不乾淨)。
- 糞便帶有黏液,或是解出黏液狀的糞便。
目前臨床上並無確切根治大腸激躁症的治療方式,建議透過藥物治療、紓解壓力、或透過「低腹敏三階段飲食」來緩解腸躁症症狀。藥物治療包括了止瀉止痛、抗痙攣、精神科藥物;紓解壓力可以從心理治療、規律運動做起。
低腹敏三階段飲食改善腸躁症
低腹敏三階段飲食(Low FODMAP diet),則是源自於澳洲蒙納許大學發表的低腹敏飲食的研究。研究證實,相較於標準飲食,86%腸躁症患者採行低腹敏飲食後整體症狀獲得改善。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表示:FODMAP是指存在於食物中的一群短鏈碳水化合物及糖醇,FODMAP攝取過多時,就可能誘發腸躁症,但並非所有FODMAP都是腸躁症誘發因子,取決於個體對該食物的腸道敏感度。
「低腹敏飲食」需要在醫師、營養師建議之下分三階段進行,以找出患者對個別食物腹敏狀況。採取低腹敏飲食,可能會減少蔬果雜糧類的攝取,長期使用可能會造成營養失衡,故不建議長期使用,一般健康人在無腸道症狀時也不建議採取低腹敏飲食,而特殊對象如:幼兒、老人、飲食不正常者也不適用。
攝取足量蔬果 預防腸躁症
飲食不均衡或面臨身心壓力時,可能會改變免疫系統功能及腸道生理,而影響腸道菌叢及腸道環境的不穩定,而導致慢性腸道功能障礙。研究指出,腸躁症發生與西方飲食有關,吃越多高油脂、高精緻糖份食物,越容易發生;另一項2018年伊朗的研究則指出,當膳食纖維攝取較高,腸躁症發生率較低。
營養師在此提醒,維持腸道好菌相不但能讓腸道健康,更能提升活力改善情緒,預防腸躁症的發生。衛生福利部107年公告每日飲食指南,以成人每日攝取2000大卡熱量而言,每日應攝取至少4份蔬菜、3份水果,但根據最新營養健康變遷調查結果,19-44歲成人每日僅攝取2.2-2.3份蔬菜、1-1.1份水果,尤其是水果,攝取僅達到建議攝取量1/3。
營養師也在這呼籲大家,想要避免腸躁症發生,先把蔬菜水果吃夠了,才能讓腸道變得更健康。若還在擔心每天無法攝取足量的朋友們,建議可以試著而外補充益生菌來維持體內菌相平衡,選擇百瑙威V903益酵菌EX,含8種消化酵素、6種益⽣菌、3種益生元,每天1~2包,幫你補充腸道內優勢好菌,成為消化道的好幫手。
想知道更多產品的詳細資訊,請點選V903益酵菌EX。
文章參考:
https://heho.com.tw/archives/49984
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66953